何来《臂搁》制雅宜,色古质朴非新奇。
蟋蟀幽中响,蟪蛄深处歌。
原材选用墨青籽料雕刻,
雕琢一对竹片臂搁。
自古写字是自右而左、自上而下,
为了防止手臂沾墨,
就产生了枕臂的文具——臂搁。
原材选用墨青籽料雕刻,
雕琢一对竹片臂搁。
自古写字是自右而左、自上而下,
为了防止手臂沾墨,
就产生了枕臂的文具——臂搁。
正面铭刻有:“蟋蟀幽中响”
背面雕琢一对嬉戏的蟋蟀,
设计上应景应题。
臂搁在使用时,
仿佛背藏的蟋蟀传来幽幽鸣声。
在作书挥毫时枕在臂下,
既能防止墨迹沾染,
又能防止手臂汗水渗入宣纸上,
压在宣纸上也能当文镇用。
正面铭刻:蟪蛄深处歌
背部雕琢一对嬉戏中华剑角蝗,(别名:秀才)
竹片的雕琢刚劲有力,
细节刻画精致写实。
竹片的破损处纤维组织都刻画细腻。
古人常以竹片做臂搁,又别名“秘阁”。
竹子性凉,
古时候没有现代这种风扇空调,
于是文人们在炎炎夏日写字时在手腕下放一个臂搁,
能短暂的带给自己一丝短暂的清凉之意。
臂搁经过发展,
材料也就不再局限于竹子,
一些达官贵人会选择制作玉质臂搁,
美玉沁凉,表面光滑莹润,
效果比竹制的臂搁要好上不少。
臂搁虽然是文人之物,
但在古时候大多数贫苦读书人是没有能力为自己配备臂搁的,
能用的起臂搁的都是一些有情趣且经济能力完备的人,
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,
臂搁也算是书房中的一件奢侈品,
将臂搁置在案头,经常摩挲把玩,
久而久之,就会带上一种读书人特有的神韵。
规格:23.8*5.1*3(厘米)*235(克)
24.5*5.1*3.2(厘米)*230(克)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